许家印:简历个人资料(许家印,首富的路还能走多久?)
从小从苦中来,造就了他坚韧不拔,坚强不屈的性格。
行事又不拘一格、极度大胆、激流勇进的风格,注定了他的人生不平凡。
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中国首富,他的前半生写满了“励志精神”。着实让人佩服!
许家印!中国房地产领域登峰造极的人物。他所创办的恒大,曾是行业巅峰,是全国房企的NO.1。
风光无限之后,又从巅峰走向落幕,表面上看,是群雄逐鹿的后果,而实际上,是非成败,性格使然。
不得不说,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一切,都和许家印的性格紧密相连。
壹:“半孤儿”的求学路
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,之所以受到关注,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中国首富许家印。
1958年,许家印出生在河南太康县。他的父亲许贤高是抗战老兵,复员后在当地做仓库管理员。
母亲因白血病,在他1岁的时候不幸去世。
后来,父亲不幸摔伤了腿,造成终身残疾。
“半孤儿”的许家印,只能依靠爷爷奶奶生活。
奶奶是当地十里八村有名的做醋能人,那时候,奶奶经常带着许家印到处卖醋。
但那个年代的人都穷,没有人有钱吃醋,想吃醋了,只能靠红薯、玉米、高粱等农作物去兑换。
虽然很穷,但奶奶坚持让许家印读书。
在许家印的自述里,他说自己从小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,往往是衣服上补丁摞补丁,即使穿小了,也要将就着再穿一年。
上小学的教室是一个没有窗户的茅草房。课桌是一个土台子,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椅子坐,都是蹲在大台上学习。
到了雨季,漏雨的茅草房将土台子变成泥巴堆;冬天,土台子如同冰块一样又冷又硬。小伙伴们的小手都长满了冻疮。
读中学时,由于离家较远,只能选择住校。许家印每周都从家里背一箩筐红薯和红薯面做的窝头,再带一点老疙瘩咸菜。
有一次,许家印因为吃了发霉的窝窝头,造成腹泻,差点丢了小命。
这事,在恒大是人人皆知的故事!
许家印聚台岗村老宅
初二那一年,从没出过远门的许家印,决定和几个同学去一趟太康县城看一看。
聚台岗离县城有40里路,几个孩子没钱搭乘交通工具,一路靠两条腿走着。
就这样走了一整天,才走到县城。也没有钱住宿,就在马路边随便找个地方躺了一夜,第二天再走回来。
从没有进过城的许家印,这一趟“太康之旅”,给年少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考高中的时候,许家印的理想是考进太康重点高中,但他没能实现。
考进了邻乡的一所高中,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考到高中的人。
他不仅学习好,还特别会画画,经常给同学们画素描画。
不过,这些并没能给他带来什么,那个时候都是被“推荐上大学”。
可惜的是,许家印没有被学校推荐。
1975年,许家印高中毕业之后回到农村了。
但许家印想进城工作的强烈渴望抑制不住。他听说邻居家有个亲戚在城里的公安局工作,就满怀期望地给那个人写了一封信,请他帮忙在城里找一个工作。
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,只能回到农村,干了两年农活。
那个时候讲究集体劳动,如果在生产队上被评为生产标兵、劳动标兵,也是一份响当当的荣耀。
所以,许家印干起活来十分卖力,甚至在生产队里带头掏大粪,这就有了许家印曾是掏粪工人的说法。
许家印童年睡过的床和用过的小推车
1977年,恢复高考的制度。一心想出人头地的许家印,再次报名参加高考。
而他报考的居然是清华大学,知道清华大学的人都笑他做白日梦,并给他起了个“许清华”的绰号。
许家印并没有当回事,他默默地一边干着农活,一边学习,结果第一次高考以失败告终。
第二年,他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。只不过这一次他报考的是武汉钢铁学院(今武汉科技大学)。
理由很简单:只要能进城就行,也算是提升了一个阶级,算是小小的越了“龙门”。
最终,他如愿以偿的考中武汉钢铁学院!
按照许家印当时的家庭条件,根本无力上大学。好在当时国家有每个月14元的助学补贴,能勉强的维持他的生活。
让许家印记忆犹新的是,他攒了很久的钱,终于吃上了一碗一毛钱的热干面。
结果,还被老师发现了,狠狠的一顿批评教育:“一个拿助学金的人,却这么不节俭”。
他的中学物理老师周然,知道许家印大学的日子过得很辛酸,给他寄了20元的生活费。现在来看20元钱根本不算什么,可许印家感恩了一辈子。
工作后,许家印为周然老师家里买了一台大彩电。后来成为恒大老板后,又送给周然老师一套房子,包括装修、家具电器全是许家印出的钱。
大学期间,许家印为了能让日子好过一些,他开始琢磨做点小生意。
他看到武汉的苹果卖得很贵,就想着从周口老家捣鼓苹果到武汉来卖。
他找了几个同学商量后,大家一起凑了一笔钱,找到周口老家的一个农家果园,买了一大车的苹果,开始运往武汉。
但是由于当时的运输条件太差,运到武汉时,基本都坏掉了。
这个生意梦想不但没能实现,还让许家印赔了一笔钱。
贰:十年耕耘后的迷茫
1982年,许家印在武汉钢铁学院毕业,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,终于圆了自己进城的梦想。
作为舞阳钢铁厂第一个被分配的大学生,厂里领导相当重视,特意安排车间主任亲自接待。
刚进厂的许家印虽然还是一股子书生气,但他聪明伶俐、爱交朋友,工作起来干劲十足。
没多久,许家印就当上了主任助理,周围的同事都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!
一年后,许家印又迎来了他如意的爱情。和同厂的丁玉梅喜结连理,并很快生了一个儿子,取名许智健。
一时间,许家印爱情事业双丰收。让人羡慕不已!
三年后,许家印正式升任车间主任。
当时领导给的评语:“专业强,人朴实,能吃苦,很聪明,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管理上有一套”。
在管理上,许家印还真是“有一套”。一上任他就制定了“生产管理300条”。
不仅车间工人拥护,更是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,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整个车间的工作效率和“幸福指数”。
他把关心工人作为首要原则,为工人制定安全生产标准、有效的作业时间,包括为工人作搭建洗澡房等,都体现了许家印在工作上的灵活性。
所以,他在车间被冠上“小皇帝”的外号。这是他在整个车间300名工人心目中的位置和份量。
除了专业能力、管理能力外,他的社交能力更让人惊叹!
当时他被派到鞍钢去短期学习。他居然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和规程原封不动的“拿回来”。
这一点简直不可思议,这些技术可谓是鞍钢的不传之秘,这些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老奸巨猾的老师傅手里。想到得到这些东西,比登天还难。
但许家印就是在这次“短期”学习期间,把全套东西“复制”回来。
这个功劳,连厂里的大领导都惊叹不已,连说:“佩服、佩服、佩服,自己亲自出马,都没有搞回来”。称:“许家印绝对是一个社交高手”!
在许家印的领导与管理下,他的热处理车间业绩蒸蒸日上,成为整个舞钢厂的标杆车间。
全厂的车间都是前仆后继的前来学习,许家印也因此成为全厂的明星主任。
1987年,舞钢公司在冶金工业部评比中拿了23个奖项,其中有6项是许家印获得的。
但他没想到的是,尽管工作出众、社交能力超群,但在车间主任的位置上,他再也没有前进一步。
整整7年,他就像被订在案板上的肉一样,一动不能动。
前途无量的许家印,开始感觉迷茫。
1992年的一个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。从此拉开改革开放的热潮大幕。
此时,已在钢铁厂工作十年的许家印迎来了他34岁的生日。他思考着未来的路,似乎钢铁厂不会再有任何突破了。
而且,由于他的车间效益好,福利待遇都比其他车间好得多。难免会让人眼红,引来妒忌。
甚至很多人在厂里领导那里,打他的小报告。
厂里领导也开始怀疑他们的车间一直福利不断,是不是有什么问题?为此,许家印被领导多次谈话。
这件事一直让许家印耿耿于怀,一心扑在工作上,任劳任怨的,却引来各种猜忌。
厂里的氛围慢慢地变得明争暗斗、勾心斗角,一度让许家印不适应。
更让他失望的是,有一次,许家印因为卖掉车间废料给职工发福利,因此受到了处分。这件事是让他离开工作多年的钢铁厂的重要原因。
叁:“小皇帝”南下闯荡
1992年,在大环境“下海潮”的影响下,许家印怀揣着2万块钱来到了深圳。
虽然,那个时候“万元户”已经达到小康生活。但对许家印来说,这是他工作十年的积蓄。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,他不会动用这两万块钱。
刚到深圳,一片渺茫。为了省钱,他们住过朋友家,住过走廊,还住过公司的厨房,最后,和别人合租了一个两室一厅。
为了求得一份好工作,许家印整整写了近三十页的求职简历。结果,如同石沉大海。
后来,有人提醒他要学会“言简意赅”。
这才让许家印成功应聘到一家名叫“中达”的贸易公司担任业务员,月薪500元。
在这里,他将自己的超强社会能力发挥到极致。三个月试用期过后,许家印很快为公司拉来10万订单,也因此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。
同时,许家印发挥他的人脉关系。他说服了老板成立了一个叫“全达”的新公司,和舞钢做钢材生意。
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,并任命许家印为“全达”公司的总经理。
在许家印的带领下,全达公司不仅业务发展迅猛,还拿到了银行2000万的贷款。
为此,在1994年,总公司委派许家印到东北一带发展市场,但他拒绝了。
那时,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兴起,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下海创业者。
万通在海南一路高歌猛进,势不可挡的赚了8个亿,他们的传奇故事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。
同在深圳的王石创办的万科,早已成为地产界的领军人物。
1993年进入广州的万达,已成为全国首家跨区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,在广州番禺开发侨宫苑小区,大获成功,跨区域开发的宝贵经验在王健林的发展史册中写下浓厚的一笔。
一个个商业传奇,让许家印那颗不安份的心蠢蠢欲动。
尽管他已经位居高管,工资和身价翻了6倍,
但他仍然不满足于此,他敏锐地觉察到广州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发展。
于是,他向老板提出,进军广州地产市场。
1994年,许家印带着老板给的40万元块钱和一个人,前往广州开发房地产。
初来乍到,无人脉、无关系,两眼一抹黑的许家印先包了一个五星级酒店用于谈判。
紧接着,他花了几万块钱,连续在广州日报打出整版广告,宣称深圳某大型集团公司,斥资10亿元来广州开发房地产,求购国有企业土地。
这个财大气粗的广告一出街,果然钓到了鱼,当时处于困境的广州铁丝厂正有意出卖土地。
该地块位于珠江中的某某沙岛,当时位置还比较偏僻,交通不便,各种配套不足,没人看好这块区域,但许家印偏偏看中这里。
于是,他向老板申请土地出让金,很快,老板把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全部交给了许家印。
许家印顺势成立了鹏达房地产公司,并成功地拿到了200亩的土地。
彼时的许家印,对于房地产开发一窍不通。而且,那个年代盖个章都需要几天时间。
但许家印,居然在一年内,办完了全程一百多个章的手续,可见他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。
1995年,许家印的第一个房地产产品——珠岛花园横空出世。
当时的广州地产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只要有地、有规划图纸就可进行预售。
老百姓对房地产认识也不足,没有现在的容积率、景观、建筑密度等这些影响居住舒适度的概念。
而许家印就非常有超前意识,反正是卖图纸,他先把小区周边道路、景观、配套先做出来。
房子虽然还没有盖,但周边环境被搞成了小桥流水、花园亭台、古树绿荫,十分精致,对老百姓的视觉冲击极大。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住宅小区景观!
据说,当时广州房价3000元左右,而许家印将珠岛花园一期定价只有2000元,并打出“好景观、低房价”的广告,对广州市场狂轰乱炸。一时轰动广州。土地还没有动工,房子已经卖完了。
就这样,许家印利用老板给的2000万,两年时间他为老板赚了2个亿。
此行广州,许家印一战成名,不仅让他的老板刮目相看,在广州也有一席之地。
肆:南下三年,自立门户
1995年,许家印的工资只有3000元,年终奖却拿了5万元。
1996年,许家印的工资涨到3500元,年终奖拿到了10万元。
这样的待遇,依然不能满足许家印的胃口。
据说,当时许家印向老板要求工资涨到1万元,年终奖100万元。
最终,老板只给他工资涨到5000元,其他没有同意。
在这种情况下,许家印决心自立门户。
1997年许家印带着七八个人,把原来和老板一起成立的广州天帝公司独立出来,并更名为“恒大”。
自此,许家印摇身一变成了“许老板”。
经珠岛花园一战,许家印不仅有了开发经验,也积累了一些人脉关系,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“以四两拨千斤”。
恒大第一块入手的土地位于广州工业大道,很显然,这块地处于脏、乱、差的工业区。
根本是没人要的一块地,恒大却当成宝了。
之所以找一些“边角料”的地块,是因为许家印没有钱,而这样的地块不仅地价偏宜,而且出让门槛低、商务条件容易谈。
许家印唯一的条件是,土地出让金必须分期付款。
此时的恒大只是一个空壳公司,要钱没钱,要人没人。
但当年珠岛花园的空前成功,成就了许家印一定的影响力。征服了众多银行大佬。在他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,5家银行联合向他贷款4000万元。
而他只向土地出让方交了几十万的保证金后,便将土地收入囊中。
有了4000万,即使是个傻子也能干成事。在当年,4000万不说顶现在4个亿,至少2个亿不过分。
许家印自立门户的第一个作品金碧花园,就是在这种操作背景下诞生出来的。
同样,从项目规划、产品设计、到营销推广,许家印亲力亲为,整个运作策略和珠岛花园一模一样。
拿下地之后先掘地三尺,把周边环境、氛围打造的让人眼前一亮,从内心去征服购房者。
继续采用小户型、低总价的“短、平、快”的发展模式,
并采用了高规格的设计、重包装、大手笔的营销。
不懂营销的人不知道是咋回事,说白了,尽是虚的东西。这就是“以四两拨千斤”!
房子还没盖,首期规划的323套房子一抢而空。一套房子总价约25万左右,8000万的现金流就这么到手了。
这种模式已经被许家印用的炉火纯青,当时许家印创造了“当年征地、当年报建、当年动工、当年竣工、当年售罄、当年入住、当年收益”的记录,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有了这个奇迹,许家印将金碧花园一直开发到五期,完全打造成为广州的明星楼盘!
就这样,仅仅3年时间,恒大就进入广州房地产前十名,从此,恒大走上了大跃进式的发展之路。
而失去了许家印的鹏达房地产公司,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。
恒大地产的基因就是许家印的个性,在珠岛花园已经烙下,并且几乎没有改变,激流勇进、重包装不务实、夸张运行、营销手法超前、讲究效率第一等等。
许家印眼光超前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过于豪横也是一种膨胀。
2000年,恒大已经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房企。许家印发起了储备人才和储备地块的“两储策略”。
最点典型的例子,一个工程总监,夸张地配备8个副总监。
当然,前期他顺水顺舟,整个恒大的人都支持他的战略。
2004年,恒大在广州已经有了十几个在开发或在售楼盘。
按照正常的成本估算,翻了一倍之多。在人力这一块,一个地产项目,从工程、预决算、财务、营销、招采、行政等,不过30-50号人马。其中营销用人最多,但按照当时楼花都可以销售,顶天8个营销人员足够了。
按一个地产项目50人计算,十几个项目只需要500-800人左右,但是恒大的员工数超过2000人之多,等于一半以上都是给未来储备的。
当然,这样的扩张,许家印是有计划的。
也是从2004年这一年,恒大开始走向全国。
恒天打造精品楼盘,并提出“开盘必特价,特价必优惠”的口号。
到2005年,恒大已经与富力、碧桂园、雅乐居、合生创展并称为“华南五虎”。
自2006年开始,恒大地产在全国范围内大手笔扩张,跑马圈地,土地储备激增数倍,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主。
与此同时,许家印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巨资,以满足公司快速扩张的资金需求!
伍:首富的膨胀野心
2008年3月,许家印正式对外宣布了恒大拟上市的消息,随即开始全球路演。
恰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,特别是2008年3月7日至12日,恒大在境外上市路演期间,恰逢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轰然倒塌,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。
而此前一年多时间,恒大大肆扩张,土地储备达到全国之最,同时在建的项目多达33个。维持这样的规模,许家印手头的资金,已经紧绷到极点。
这样一来,所有的宝都押在上市:一方面,做大规模能为上市争取一个好的条件;另一方面是他认为,只要上市成功,一切资金问题都将迎刃而解。
但许家印不得不面对现实,房地产大部分资金策略都是依赖银行,此时银行再也无力支撑房地产市场。
恒大如同其他企业一样,面对巨大的资金困难。
恒大最困难的时候,资金缺口接近150亿。
当时也求助于王石等国内大佬,但均被婉拒。
许家印继续发挥他的人脉关系,这时他找到香港巨富郑裕彤。
有一段时间许家印和英皇的老板杨受成走得很近,也是因为恒大与英皇有过深度的合作。而许家印就是通过杨受成认识了郑裕彤,包括刘銮雄在内的一众大佬。
不久之后,许家印就拿到了郑裕彤、科威特投资局以及之前投资过恒大的国际投行美林、德意志银行等战略伙伴为恒大输送5.06亿美元的融资。
许家印在得到这些“能量”补充后,恒大如同打了鸡血一样,不仅迈出低谷,更是一飞冲天。
2008年底,恒大的全年销售收入一下子冲到118亿元,对比上一年度销售收入整整翻了4倍。恒大由此跻身中国房企“百亿俱乐部”行列。
2009年,房地产市场回暖,恒大上半年销售便破百亿,许家印迅速重启了上市计划。
2009年11月5日,意气风发的许家印带领恒大再一次冲击上市,当天收盘市值高达705亿港元。一下子恒大成了中国市值最大的地产开发企业。而许家印也以422亿元身价,成为内地首富。
地产让许家印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,此时他将目光转向房地产以外的足球行业。
2010年3月,恒大大手笔收购广州足球队,并斥巨资,先后引入多位国脚加盟,甚至以远超市场行情的价格,招来巴西国脚和知名教练里皮加入。开启一段长达十年的“金元足球”。
许家印的这一举动,被国人奉为英雄。连马云也感动不已的加入其中,与许家印弄了个“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”。
从此,“许马”二人拉开了中国职业足球新时代的序幕。
许家印更是放出豪言:5年之内,拿到亚冠。
这个“豪横的愿望”让许家印得到一个“不懂足球”的评价。
尽管如此,但恒大在当时来说,已经成为中国球迷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。
当恒大激情高昂、所向披靡挺进亚冠,并最终摘得桂冠,许家印三个字,成为了球迷心中的盖世英雄。
2013年11月9日,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主场夺得亚冠冠军的颁奖仪式现场,一辆装着两个“恒大冰泉”矿泉水瓶的花车拉着韩红、孙楠绕场助兴。
第二天,恒大集团宣布“恒大冰泉”面市。
随后,2014年8月又正式宣布进军粮油、乳业等快消领域,计划投资1000亿做产业。恒大帝国的摊子越铺越大!
许家印再一次放出豪言:“要做就一定做强做大,恒大冰泉是只能成功,不能失败,2014年要实现100亿的销售额,2015年200亿,2016年要做到300亿。”
但挖土种粮做食品和挖土造房卖房子完全是两码事,想要发展壮大谈何容易!
即使卖粮、卖水声势很大,实则利润微薄。
尤其恒大冰泉一亏再亏,尽管利用足球做嫁接去宣传推广,但每年收获的还是巨额亏损。最终,在2016年,许家印被迫卖掉这个产品。
陆:首富从巅峰走向落幕
在恒大庞大的业务领域中,许家印最看好的前景就是新能源汽车。
尤其是地产行业进入飘摇不定的局面后,更是将恒大的未来全部押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。
2018年4月,恒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,未来十年恒大将投入1000亿元,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三大科研基地,正式进军高科技产业。
2018年6月,恒大宣布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。
先是与贾跃亭的法拉第合作,但俩人很快就闹出矛盾,以失败而告终。
之后,又入股多家汽车生产企业,并在全球范围招揽顶级人才。
此次,许家印放出的壮举,是要在3-5年内把恒大汽车打造成世界规模最大,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。
但到了2021年,已满3年时间,虽然建了无数个厂房,却连个车轱辘都没有生产出来。
不过,负责造车的恒大健康(恒大集团旗下汽车产业公司,现已更名为“恒大汽车”)的股票,却一路上涨,从最初的400亿涨1700多亿港元。
许家印的此番操作,从资本上来看,他是取得很大的成功。
但是,另一个项目,却让恒大初现危机。
2016年,恒大入股A股上市公司深深房A,希望在内地借壳上市。为此,恒大引入了1300亿元的战略投资。
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迟迟无法重组资产。
而按约定如果不能完成重组,恒大需要在2021年1月31日之前偿还1300亿,同时需要支付相应分红。
这个消息,最终被恒大辟谣为凭空捏造。
同时,恒大为了平稳此消息带来的负面影响,特意发布了一则公告,宣布集团目前账上现金达两千多亿,而且恒大地产的销售还在持续增长。说白了,就是许家印告诉外界,第一我有钱,第二就算有1300亿的债务也在集团的风控范围内,第三,集团业务一路看长,形势一片大好。
实际上,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恒大集团,其实已经是严重负债运行。它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,到最后,唯一的结果就是自爆。
2021年,正在一路高歌猛进的恒大终于暴雷,负债近两万亿的新闻传出,震惊了全国老百姓。
曾经,恒大立志要在2022年实现万亿规模的企业。如今却是跌入低谷,“首富”变成了“首负”。
恒大陷入困局后,全国恒大地产全面降低抛售回笼资金。甚至许家印个人掏腰包,通过卖别墅、飞机、个人股票等凑出70个亿,来帮助恒大度危机。
许家印曾说过,恒大的资产绝不会贱卖,但此时也开始贱卖资产,大量的土地和股权亏本抛售。
全国有60余宗土地,被政府以闲置、欠款为由强行收回。
而恒大视为命根子的“恒大汽车”,截止目前,尽管首车已推向市场,但市场反响平平。不仅没有实现许家印的壮举,反而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。
一时间,恒大的未来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。
时至今日,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,许家印依旧在四处斡旋,整合资源,拉拢投资,甚至变卖个人资产,希望挽救恒大于水火之中。
是非成败,性格使然。许家印的性格决定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,也是恒大的命运。
不知道,许家印还能再次改变命运吗?恒大是否还能翻盘?